2010年3月7日 星期日

“問魯迅,漢字何罪?”讀後感

筆者日前閱讀了一篇由楊老先生推薦的文章“問魯迅,漢字何罪?”後,對本人有著莫大裨益,特與讀者們分享。

魯迅一直為筆者所崇拜,《呐喊》內的《阿Q正傳》、《孔乙己》、《一件小事》等用字鮮明簡潔、故事一環緊接一環、刻劃人物形象突出,皆於筆者心中留下刻骨銘心的印象。除此之外,他曾進洋學堂及留學日本,開拓了視野,對後來他在中國教學非常有幫助,並對白話文帶來了衝擊。

我閱讀了由張東寶所寫的“問魯迅,漢字何罪?”前半部分後,不禁起了一個疑問,為何擁有卓越文學造詣的魯迅先生會對上海《救亡情報》的記者說:“漢字不滅,中國必亡”?他是否瘋了(那時中國正在對抗外敵)?作者張東寶亦因此向魯迅作出評擊,當中更是言之有理。

張東寶於文章中寫道:‘魯迅之言,激進是夠激進的,然而“滅“了漢字,中國就得救麼?!中國人還會是中國人嗎?!世界上還從未聽說過有“滅”了自己民族文字而興盛強大起來的國家!’

‘早在“五四”之前,魯迅在給摯友許壽棠的一封信中說過:“漢文終當廢去”。然而,具有6000年左右歷史的中國漢字,在西方語言學家經過長期多次交流看法後認為,“漢語是智慧的語言”。美國的一些專家已感悟到:中國漢字的“形”能傳達豐富的理性資訊,既有猜讀的可能性,又有聯想之餘地。法國大藝術家巴爾蒂斯則認為,中國書法藝術舉世無雙,幾乎包容了造型藝術的一切規律。所以,但凡從藝,最好以中國書法啟蒙(畢家索稱巴爾蒂斯是“20世紀最偉大的畫家”)。世界級現代音樂大師雅尼曾說過:漢字不僅是一種象形文字,更是一種奇妙無比的語言—語調變化如此之多,因而聽起來就像音樂一樣”。’

“以漢字漢語為標誌的中華傳統文化,代表著的是中華民族的靈魂。而一個沒有民族之魂的國家,無論其有多麼悠久的歷史,遼闊的疆土、龐大的人口,都將缺乏精神上的凝聚力,都將喪失向前發展的生命力。”

“魯迅在這次談話中還說:“我是自身受漢字苦痛很深的一個人”(在1925年1月,魯迅應約而寫的題為《青年必讀書》一文中主張“我以為要少——或者竟不——看中國書,多看外國書”)。”

拜讀全文後,我認為魯迅是不是處於一些特別處境,例如:受人脅迫、患了妄想症。不然,他怎麼會說出這種蠢說話。就像張東寶所言:“如果沒有漢字漢語為標誌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長期孕育與薰陶,就不會有先生您的思想與文學成就!魯迅一方面要罵漢字、滅漢字,然而另一方面卻又幾乎一輩子都在使用毛筆寫著漢字。”

我曾經想過魯迅想要表達的核心是鼓勵中國人多看外國書籍,才會說出這番話。若是,那麼他便是詞不達意,但擁有此般文學修為的魯迅會犯這個錯誤嗎?經過反覆思量,我認同了張東寶所說“魯迅對漢字的錯誤言論,證明他沒有看到問題的癥結。近代中國的落後,並非是漢字的過錯,而是人的錯,制度的錯!”

閱讀了這篇“問魯迅,漢字何罪?”後,我的見識豐富了許多,對魯迅的生平事跡也清楚了許多,並欣賞巴金先生所說“根據我個人的經驗,學漢語漢字並不比學歐美言語文字困難”(見《講真話的書》,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版)。”中學時候有一名數學老師教導我,“只要你識中文,就會識解數學文字題 。”總結上述,可見漢字的重要性,廣泛性及認受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